关闭煤矿是指因矿产资源枯竭、不符合安全开采条件以及其他政策原因而被关闭报废的矿井。煤矿关闭后,仍赋存煤、煤层气(瓦斯)、矿井水、地热、地下空间以及土地等资源。随着人们对关闭煤矿剩余资源的重新认识,关闭煤矿剩余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焦点。

1.jpg

我国关闭煤矿资源开发利用起步晚,基础研究薄弱,关闭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少,仍存在许多亟待完善和解决的技术性、政策性难题:

资产处置不当,把关不严,政策落实不到位。关闭煤矿资产处置难度依然较大,多数关闭煤矿资产损失尚未得到妥善处置,关闭煤矿债务分割难、处置难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部分煤矿未按“六条标准”关闭到位,如煤矿主井、风井井筒、主井绞车未按要求拆除密闭,矿区无人管理,密闭的井筒被人为拆除打开,办公楼拆除不干净、高压线未拆除。

关闭煤矿勘查开发资料现状不容乐观。每个煤矿的资料数量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由煤矿主体管理,资料管理存在管理粗放、政出多门、存放相对分散、共享程度低等诸多问题。现有煤矿的地质资料多为纸介质,资料的查询、利用困难,无法进行大数据分析。而煤矿关闭后,随着原煤矿管理主体的消失,大量关闭煤矿井面临着资料丢失囧境,这其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给关闭煤矿剩余资源的再利用带来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关闭煤矿的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数字化,进行数据管理,有利支撑大数据分析,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环境地质问题严重。20世纪由于我国煤矿粗放式开采,煤矿周边环境普遍较差,给周边的居民生活诸多不便,严重阻碍了城市发展。关闭煤矿产生的环境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三个方面。地质灾害:露天矿主要表现为边坡稳定性、排土场稳定性、采场水土流失等,井工煤矿则出现地表塌陷、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煤矿开采易造成地下水串层污染,造成地下水污染;矿井水含有毒有害物质,可造成地表水、土壤的污染;矿山固废物通过风化淋滤等方式污染周边水土环境。生态破坏:煤矿废弃场、矸石场、固体废物堆场等生态问题。例如:黄淮平原地下水位浅,煤层开采后造成地面沉陷,地表形成大范围积水,在淮南、淮北、徐州、济宁、兖州等地相当明显,对当地土壤、河流、水循环、生物多样性都产生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