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成功的商业运作,使新技术变成市场的产品。组织治理绿色发展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广节能标识和环境标志,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同样不可或缺。”
构建绿色发展机制
王玉庆表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绿色发展进程,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城市和区域环境治理的根本之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增长的关键阶段。

王玉庆表示,我国经济发展要转型升级,转向绿色发展,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观念。要根本转变对环境经济关系的认识,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环境和生态的承载力之上,经济系统应视为环境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正确理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二是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推动,全民参与的绿色发展体制,这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政府和一两个部门的事。机制上明确资源和环境的产权和公益性,同时通过合理定价、税收、生态补偿等经济刺激手段,让资源环境成为市场要素,提高资源能源的转化率,降低消耗,促进污染治理,减少排污。“

三是大力推进绿色技术研发。这是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我国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具有国家体制优势、后发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努力成为绿色基础创新的,占领绿色发展的制高点,政府致力于推广的一切新技术,都应该以降低环境污染负荷作为考核指标。国家应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进行扶持,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国家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清晰、长期、可信赖的金融刺激和公平规范、法治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在一些技术尚未被证明有效前就匆匆忙忙选择几家企业给予扶持。扶持政策应该做得更规范、长期、可信赖。”

提高企业绿色制造水平

与会嘉宾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绿色建设标准为引领,加快发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建立公开、透明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推动在各行业、在大中小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

工业是立国之本,只有工业实现绿色低炭发展,不断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才能够既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也让自然环境永保青山绿水。在绿色理念的深入下,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做法已日渐被取代。不少传统行业把环境保护写进企业社会责任,在提质增效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中,有一批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行者,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社会责任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王玉庆强调,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成功的商业运作,使新技术变成市场的产品。组织治理绿色发展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广节能标识和环境标志,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同样不可或缺。

王玉庆表示,要下决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企业创新和创造的活力,才能真正调动个人、企业、组织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在致辞中谈到,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的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应带头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短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绿色发展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近几年来很多央企都成立了环保公司,这不仅是看好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提,更是投身环保事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一个姿态。”赵华林表示,希望央企能发挥资源、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加强环境科技研发的投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地方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智慧和支持,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一是带头加强风险防控,把环保红线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杜绝不合理开发。二是带头履行社会职责,主动作为,通过市场化运作,在环境治理中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三是带头推进城镇绿色化的建设。

与会一直认为,绿色发展是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彰显了企业的社会担当。要坚持企业实体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基本原则,强化清洁、低炭、循环发展的理念,落实节能环保社会责任,加大绿色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动绿色机制的创新,不断提高绿色制造管理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产效益的共赢。